欢迎进入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网站!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人文教育
部门首页 > 人文教育 > 正文 人文教育

论文道

作者:王颖迪 发布时间:2015-09-10 王颖迪


大学之道,最终的目标是至善,而名山事业是传圣人之道的途径,文道也就早早地被提上议程,分析文道之前,首先得区分"文"的概念。荀子作为赋家,已经表现出战国末的一种文学主张,即文学依附于修身和仪礼。自战国延续下来的,对"文"和"言"有明显的区分,萧统借此区别出经,史,子,都算不得文学,要"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而刘勰的眼界则放宽不少,根据《总术》篇来看,刘勰并不拘泥于"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只要统一于一个道(术),也就是文法,无论其思想和形式怎么变幻,都可以算作"文"。

三国时期出现的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第一篇文学总评,一如建安风骨,曹丕主张的是"文以气为主",这种说法对于晋朝的文论有重要的启发。和贾谊所说的"通古今之制义,洽以三代之风,润以圣人之礼,斯可谓作者"相比,进步是飞跃性的,文已经能独立出来,文道也不必依附于儒家的经典和礼仪,这时一批文学家走出儒学框架,也吸收了一点老庄和释家,将"三代以上"抛在脑后。即便李充的《翰林论》只剩残本,也可窥见晋代对于文辞的推崇,和《文章流别论》一样,都给出了不同文体下的文法。另一面,陆机通过《文赋》给出了构思和创作的主张--诸如"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类的对于神思和文采的铺张,将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也构成一大瓶颈:文辞和义理的分离和偏向。左思的《三都赋》极尽铺张之能事,完全依靠堆砌辞藻的弊病已经显现出来,从后来唐宋古文运动看到,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多少有些道理,义理的缺失以致于文章浮华无物是晋代文赋的通病。

这时,刘勰的《文心雕龙》异军突起,在不断的历史积淀后,涌出无限的力量,宛若灵泉,他的体大思精和既全且粹,对于文道的补充是划时代的。文道应当是包括了着力于文字辞藻的文法和表现思想气质的文风两方面,刘勰很好地看到了文学的全貌,主要是因为他的博大,立于各家思想之上,采用持中的态度对待哪怕是非主流的论断,则不会拘泥于个人好恶,而失去了鉴赏的慧眼。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篇)是刘勰文风观的概述,将《原道》《征圣》《宗经》《辨骚》诸篇置于卷首,先阐明了文可以传圣人情,文的建立也需要儒学那种包容天地的仁爱和足够的知识积累,佐以自然之道,但是并不是说文章必由儒家思想发端,而是如"通乎尔雅,文意晓然"的用意,像楚辞的"异乎经典",他依然说"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是无与伦比的鸿篇巨作。对于骚的变,刘勰推崇他的"奇不失真,华不坠实",对于这种惊逸才气的认可,则不得不佩服其远见卓识。而刘勰着力于文章本源,也是为了挽救当时文风凋敝,浮华泛滥的局面。对于创作的主观还是讲求神思和风骨,同时刘勰也赞同诗言志,也就是文章必定看重其蕴含的精神和济世之用。而这种注重内涵的看法,在玄学佛老盛行的时代,可谓一针见血。《风骨》篇是继承了曹丕的气,转换为风骨说,在后代也得到广泛的认同,黄侃解释风为文意,骨为文辞,是不甚得当的。风骨并不是文章表面上的东西,"为文之用,以情为主",风则是态度和情感的表现,使得文章酣畅淋漓,遒劲有力,骨则是偏重作者的人格,以义贯全文,则显傲骨。风清骨峻,是刘勰文道的精髓,也是以宗经征圣为基础后的最终形态,从虚无的心境,借助经典中汲取的才识,方可达到晓畅骀荡的境界。

刘勰的文道,不偏不倚,千载以下,依然保留着其光辉,无论是韩愈的《原道》篇提出的为文之道,是从"仁"出发的,"明先王之道",开始古文,还是北宋理学的文以载道,抑或是明代所倡之性灵派散文,都只是撷取一方进行探索,而这种偏颇只能导致速朽,没有一派可以兴盛百年,清代的王士祯为诗文添加了所谓神韵说,本身就无法履行,被《谈龙录》点破后一样后继无人。作家的思虑源自偶感和心中最真诚的向往,本身就是神韵或者性灵,而辞藻和微言大义的辅佐只要不违背本心,则不至于流于轻浮矫揉,历代有以声韵否定文章的,有以人格否定文章的,刘勰则全然忘却,盛赞曹丕的地位,不亚曹植;举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以为洪范;扬潘岳、陆机之才性异禀,隐其身败之事。这样的闳约博大的胸襟,也是为文的精神所在,接近真实之善,也就能摒弃世人的冷嘲热讽,"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刘勰并无名篇流传,以赠后世,但《文心雕龙》本身就是一部奇珍,它的价值不只是一套理论,而是他超乎度外的态度以及对于诸家的融汇,从而能使我们相信文学的魅力,不是为了觅得知音,只是不负自己的文心。

刘勰一直静静地等,讲述他自己的人生,只是一颗文心,无求耀眼,则不负本心,也无所谓溢美和中伤,这部作品的超越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广大为贵。"黄侃用这句话附在札记中,我只能说这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云云一样,并不是出自文心,也就显得多余和无趣。对于刘勰,"高明"显然不适用,他只是率性,所以才能得道,没有自我标榜和放踵天下,单单反求诸己,也是一种圆满,即便在当时,文坛盟主沈约没能给出只言片语,但现在能听得懂他的人,享受到的福祉,也不会辜负那藏在文字背后的刘勰的希望。

所谓文道,正是每个作者所坚信的,能带来幸福和满足的力量,简单明了。(来源:化成天下网)




上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关闭

  • 电话:0931-7601010
  • 传真: 0931-7601010
  • 校本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

Copyright © 2015-2020 兰州城市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50008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