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从《伦敦生活》谈对生活的掌控

自毁行为背后,是你深不见底的孤独

Fleabag 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丧剧。故事聚焦在一个生活在伦敦的女人,整个剧情都围绕她丧气冲天的生活展开。她几乎是用自毁的态度搞砸身边的一切,亲情、友情、爱情。有她出现的地方,就不会有安宁。
其实,女主代表了一类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他们无法直面,选择破罐子破摔。他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自毁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失控的生活,和深深的孤独与绝望。


 

 

 


最近看了著名的“丧”剧《伦敦生活》,这部剧的英文名称叫《Fleabag》,也是女主角的名字。

“Fleabag”
在牛津辞典的释义为:“邋遢的人,肮脏的动物,廉价低级的旅馆”。

人如其名,
女主的生活也确实是“一团糟”:经营着一家快要倒闭的咖啡馆,与男友关系不太稳定,炮友一堆,习惯性地把事情搞砸和把关系搞得很尴尬

不论在英国还是中国,这可能都不太是大众能接纳的生活状态。
 
与她的家人相比,Fleabag的生活确实有些“另类”。

她有
一个“优秀”的精英姐姐,父亲性格有些懦弱,但是和继母生活在一起也算“安心”、“幸福”,继母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

一家人会定期聚会,其乐融融,Fleabag的工作和生活总是大家想要回避的话题

当然,Fleabag也总是会忍不住打破家人的“和谐”氛围…


Fleabag是这个家庭中看起来最有问题的那一个,父亲也把一张心理咨询的体验券当做生日礼物送给她,让她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和行为。

但正是Fleabag这样一个“问题女青年”,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对“一地鸡毛”的生活的无力,对爱与真挚情感连接的渴望,以及走出困境的强烈愿望

《伦敦生活》赤裸裸地呈现了一种“现实丧”。

接下来,我会在心理学层面谈谈我对这部“丧”剧的理解。
 

我是喜欢Fleabag的,相比于父亲、继母和姐姐,Fleabag更真诚、真实,尤其是在她似乎看穿一切的内心小剧本时刻,这些都是Fleabag显得比其他成人可爱之处。
从心理学角度,Fleabag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欠缺的, 她的种种表现也不算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譬如她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不合适宜的行为,剧中她因为情绪不佳在继母的展览上喝醉、摔酒杯,但是我们也看到,她虽然不满,却无法拒绝继母让她当服务生的要求。

她不断与陌生男人发生性关系,也是具有冲动性的。有一个小细节,在申请贷款时,Fleabag 非常紧张,认为评估人员对她有性暗示,并且撩起了上衣

可见,她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理解有一部分是肤浅和性欲化的

但其实Fleabag也说,她似乎追寻的是性之外的东西。
 

再看看Fleabag分分合合的亲密关系。可能在她姐姐,以及很多人的眼里,Fleabag在关系中挺“作”的。但是在Fleabag的角度,与刻板无趣的男友在一起,自己的小作弄和小情趣都变成了严重惊吓,还真是挺压抑和难受的

同时,那些约炮男伴,也给不了她稳定与陪伴。


深深的孤独感,让她只能在一段并不满意的关系中纠结着

在分手-复合的“游戏”中,Fleabag似乎也感受到了被爱与被重视。


所以,
Fleabag在恋爱关系中的“作”,以及她在家庭中的种种叛逆行为,都是她对关系的试探——无论我怎么作,你都能接纳我,爱我!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婴儿对原初母爱的渴望

因此,Fleabag让我们连接到了我们内在的“婴儿化自我”的部分,或者说是“本我”的呼唤

无条件的爱和融合的渴望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作为一个成年人,婴儿化的欲望可能被层层防御所掩埋,也会在一些稳定、满意的亲密关系中缓解它们带来的张力。

当然,也有一些成年人,像Fleabag一直寻求婴儿化欲望的满足,同时也深陷在“满足—被拒绝”的强烈冲突中。

的确,
如果要适应社会,我们要为自己的“婴儿化自我”穿上“成人”的外衣,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和负面情绪。
我想心理成熟不是说最终大家都活成“大人”的样子,如同她姐姐Claire一样,有婚姻和不错的工作,穿着、谈吐都特别得体,这样就是心理成熟吗?
 

很多人还会特别纠结,到底是Fleabag的生活方式对,还是Claire的生活方式对?
Fleabag相比,姐姐Claire过着正常,甚至有些光鲜的生活:双学历,一身名牌,事业婚姻双成功…Claire也习惯了在人前精明能干、优雅大方,委屈痛苦都往自己肚子里吞,这是活脱脱的当今都市成年人的生活写照啊
同时,Claire在生活中无力应对酗酒的丈夫和行为奇怪的继子,撑不下去时会对着妹妹痛哭,却只字不提发生了什么...然后仍然努力维持着“幸福生活”的表象,自己流产了拉妹妹给自己垫背,并对Fleabag说:“你习惯了面对和处理这些糟糕的境遇...”

所以,
姐姐只是穿上了“成人外套”来保护自己,内在其实是特别的匮乏与绝望,无力面对自己实际“一地鸡毛”的生活真相。

Fleabag
很聪明,她似乎可以“看穿”每个人“一地鸡毛”的生活真相,也想让大家都知道这些真相,觉得这就是“解决办法”。

但是,在她一片真心、尽力地帮助姐姐“活得真实”后,姐姐最终还是决定跟姐夫过着“假日子”...

我们想在电视剧中看见的“美好结局”没有出现,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迷茫


确实与“美好生活”相比,“一地鸡毛”就是更多成年人的生活真相。

 

Fleabag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呢?

首先在我看来,Fleabag这个行为是缺乏边界的。什么算是有边界呢?我想我们是可以告知亲人、朋友一些生活事件的真相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留给他人空间自己去思考、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和选择,而不是强行地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

希望对方按照我们的内心剧本生活,这是一种典型的控制行为。可能是对方的生活、行为触发了我们自己的内在冲突或创伤,引起了我们的内在焦虑,我们想摆脱,进而不断去说服别人去改变。

剧中也呈现了,Fleabag 看似毫不在意、玩世不恭的外表背后,是她对生活无力掌控的悲伤,是对好友意外离世的深深内疚,是无法获得爱与关心的绝望…她想摆脱这些痛苦,所以,Fleabag 想“拯救”Claire,当然这种“拯救”中也有她对姐姐的关心和爱。

而姐姐Claire真正害怕面对的并不是“一地鸡毛”的生活真相,她恐惧和害怕的是像Fleabag 那样失控的生活,以及深深的孤独与绝望。

所以她选择让自己相信丈夫的“解释”,回到了虚假而痛苦的生活中。

这也是认同了她家庭的模式,只需装成一家人和睦的样子就好,无需有真正的温情和关心,有的只是虚假和利用。

但这对Claire也是熟悉和“安全”的生活方式,而发生改变后的生活充满了未知与恐惧,可能还不如目前的生活。


没有掌控生活的能力,才真正让人绝望与恐惧。


戳穿对方生活真相,并希望对方能做出的改变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这也是咨询师也是在咨询过程中时刻要考虑的,就是对方是不是有足够的自我功能和内在力量去承受和应对改变带来的冲突和焦虑,我们是否可以给对方提供足够的支持力量。

所以,在某种层面Claire是对的,她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她需要先提升自己内在的自我功能

但要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要关注和觉察自己的内在情绪和冲动,而不是要通过行动化寻求满足和张力释放。

如果你在面对冲动和负面情绪,只有发泄/行动化 & 忍耐/伪装两种方式,可能需要思考一下,还有其他方式吗?这里可能就有你缺失的部分,一种容纳痛苦和内在张力的能力。

可以处理婴儿化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容纳现实带给我们的挫败与打击,可以掌控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一个良好的自我功能
如果你无法做到,那么你需要一个可以容纳你这些负面情绪和冲动的空间,即一个“足够好”的关系。

剧中是有小温馨的时刻的——Fleabag 和Claire 相互依存的姐妹情,虽然给不了有力的依靠,但至少是对方可以脆弱的避风港

这并不是我想说的“足够好”的关系,她们之间更像是相互取暖的两个小姐妹,在自己陷入情绪崩溃时也就无力去安慰对方了,甚至还会转变为“互相伤害”。


这样的关系也无法让对方真正感受到安全和稳定,更别提力量和支持了。

 

但是,通过剧中呈现的两姐妹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不难判断她们的成长环境使她们内心中根本没有形成“足够好的关系”的概念。

相比Fleabag,Claire对这样的关系其实是更绝望的,因为Fleabag至少还可以折腾,在“折腾”里绝望地寻找着那个“足够好的TA”。

足够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议题,在这里我想说,对于Fleabag和Claire(我想对于很多人都是适用的):

1
)在她们痛苦和需要倾诉时,可以是一个稳定的存在,能及时回应最好,如果不能马上提供帮助,至少可以说一句:“亲爱的,我现在有点忙,你可以先做一点让自己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我忙完就会去找你。

2)倾听对方,适当反馈自己的看法,可以告知对方“真相”,给对方提一些现实性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定;


3
)让对方可以看见自己所有行为和痛苦背后的渴望、孤独和恐惧,也告诉对方:“不论经历什么,我都会在这里。

但请你记住,
痛苦和“丧”都是无法真正“绕”过的,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用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结尾:
所有的生活美好都是假象,所有的温存都抵不过现实的一记耳光
是的,那些所谓的诗和远方、无忧无虑的生活只不过是你的一个婴儿式幻想泡泡而已,生活本来就是Hard模式。

但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快感的不是只有欲望的满足,还有战胜生活挑战后的成就感,以及对生活的切实掌控感。

 

来源|简单心理

责任编辑|杨世泽

责任审核|华玲